畫面上這些石雕構件就是前天晚上八點在圓明園遺址公園前舉行的流散文物首歸儀式上展出的重要文物,包括了圓明園大水法景觀的兩條漢白玉石魚、六件西洋樓景區的石雕構件以及兩件中式建筑構件,這些文物都是首次由市民和單位捐贈給圓明園管理處的。這也使的這次的文物首歸儀式有著特別的意義。
圓明園管理處主任助理 宗天亮:作為文物,作為人類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應該說它都是無價的,因為它所承載的歷史、它所承載的文化、以及它所傳承的人類精神文明,是不可苡眉壑道垂懶康?,那脺愷h訃奈锏幕毓槎雜諼頤瞧舳裁髟傲魃⑽奈銼;すこ?,是迄O艘桓齪芎玫目貳!?/P>
其實作為圓明園歷史遺跡的組成部分,任何一件流散文物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意義和藝術價值。但是到目前為止算上這十件由市民和單位捐贈的石雕構件,真正回歸的流失文物僅有20余件,這數量對曾經規模宏大、被公認為“萬園之園”的圓明園來說是微乎其微的。而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也非常復雜。
圓明園管理處主任助理 宗天亮:圓明園文物的散落情況和散落方式由于歷史各方面的原因比較復雜,有的是被列強掠奪走的,有的呢是在沒有有效看護的情況下被人從圓明園運走的, 那么這些情況呢就構成了目前圓明園流散文物它的存在狀況也很復雜。有些文物甚至現在已經成了其它標志性建筑甚至其它文物保護單位的組成部分。
除了以上原因之外,回收形式也阻礙著流散文物的回歸。目前回收文物的主要形式包括資金回購、向國外討還以及社會捐贈等三種。但是由于文物往往是天價、而目前并沒有設置專項的回購基金,這就使的資金回購變的非常困難。同樣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也使得向國外討還文物極其難以實現。所以雖然目前圓明園流散文物保護工程正式啟動,但回收流散文物僅靠專家尋找文物和社會捐贈文物還是杯水車薪。更需要全社會甚至全世界華人共同來關注和努力。
圓明園學會會長 張文彬:我誠懇的希望我們海內外的炎黃子孫海內外的國際朋友們,支持這一行動使流散的這些文物能夠盡快的回到它的祖國來,回到圓明園來,為構建我們世界的和平和人類的美滿做出自己的貢獻。
?